世界上利用天堑最经典的国防工程——嘉峪关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国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在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接处,有一处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城堡,它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现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 东北 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雄关”名副其实。嘉峪关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这个狭小的区域有如此众多的国防设施和军事工程,世界罕见,充分证明这里曾经何其重要。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利用天堑最经典的国防工程。在河西和中亚范围,再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适合建立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戍守成本最低)的国家防御工事。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 罗城 、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 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 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来源:新华号 难得精明
90后“老兵”:海拔4000米坚守11年,马踏冰雪巡云端,青春热血戍边关
首发:11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胡铮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清华
薪尽火传、传道授业,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各行各业,传承的力量始终激励着年轻人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为新征程贡献新力量。本期《新时代@新青年》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接过前辈接力棒的“普通青年”,他们是“80后”“90后”甚至“00后”,却都已成为在各自“阵地”上独当一面的“老兵”
马小龙讲述自己和军马的故事。视频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大家把鞍子都固定紧些,确保安全!”高原深秋,晨曦初露,海拔4300米的新疆喀什军分区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马厩里便开始热闹了起来,上士马小龙带着战友们在马厩里备马,这名有着11年兵龄的“90后”老兵不停地叮嘱更年轻的战士们。
克克吐鲁克,塔吉克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名字听起来像是花海一片,事实上却远没有这么浪漫。连队官兵站立的地方,除了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还有一条连接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个国家的边境线。所谓“鸡鸣三国”之地,就是由此而来。
戍边巡逻,周而复始,鲜有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这些帕米尔高原上看似平凡的戍边人,却个个身手不凡、可敬可亲。上士马小龙就是连队的“能人”之一。
骑军马扛国旗
把每次巡逻都当成第一次
今年30岁的马小龙,在这海拔4300米的高原戍守了11载,“爱军精武标兵”“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各种荣誉攒了一箩筐,他还是个三等功臣哩。但边关霜雪的磋磨,也在马小龙身上留下了痕迹,让他看上去像是个40岁的中年人。
马小龙来自宁夏银川,有西北汉子的虎背熊腰。由于长年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服役,他脸色黑里透红,红得发紫,嘴唇发乌,一双大手像生了锈的锉刀。
除了外貌上的改变,他的记忆力也比上高原前下降不少。但马小龙不在意,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也记不清多少次走上巡逻线,所以他把每次巡逻都当成第一次。

图为马小龙骑马巡逻。胡铮摄
采访那天,早饭过后,迎着凛冽的寒风,记者跟随巡逻分队的战士们骑着军马出发了。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总喜欢展示它近乎残酷的威力,风一个劲地往脖领里钻,冷飕飕的。
“大家小心点,速度不要过快。”行进中,马小龙不时停下来提醒战友注意安全。边防巡逻线,本就没有路,积雪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坑,速度过快很容易坠马。
随着海拔不断升高,积雪越来越厚,氧气也变得越来越稀薄,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四周除了茫茫雪海,连一只飞鸟都见不到。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马小龙的脸上也始终保持着微笑——马小龙爱笑,战友说他的笑似乎能解百愁,巡逻时,有他这个“马术高手”在,就觉得踏实。
其实,高手也是从新手一路“摔”过来的。
军马认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马小龙可没少被踢。为了与军马亲近,那些日子,他经常跟着饲养员跑去马厩里喂马,打扫卫生,跟着班长熟悉马的习性……马小龙渐渐成了马厩里的常客,军马眼中的“熟人”。
虽说不挨踢了,但初学骑马的马小龙还是会心跳加快。他总是紧紧抓住缰绳,不敢挥动手中的马鞭。那时候,“每次巡逻,看到班长扛着五星红旗,游刃有余地骑马走在队伍最前面,总会很羡慕,心里暗想着,早晚也要做那个扛国旗的人。”
有了目标,就苦练呗。他开玩笑说,自己也没什么成功诀窍,“摔的次数多了,马术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如今,马小龙真的如愿以偿,成为巡逻时走在最前面的人。他说,骑在马背上,周身滚烫的热血都被扛在肩头的国旗牵动着。看着冰封雪裹的边防线和头顶的一抹中国红,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身为一名边防军人的自豪感,在那一刻达到了顶峰。
“小老虎”“螺丝钉”
能修汽车也会开无人机
长期参加边防执勤,与星辰相伴,与高原相依,走遍防区角角落落,马小龙是战友们眼中的“边防通”。前几年,他还因执行边境维稳处突任务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
除了“边防通”这样的美称,马小龙还有不少“外号”。
新兵说,他性格直爽、军事过硬、能打善战,像“小老虎”。老兵说,他性子直,认准的事,说干就干,是雪域边关上的一颗“螺丝钉”。
马小龙的马术好,车技也不差。每次点位巡逻,马小龙会担纲连队的驾驶员,把战友们送到山下的临时休整点,目送战友们继续徒步攀向山顶开展巡逻。这段时间,他会原地勘察巡守,或者到休整点打扫。
由于地处高原,交通不便,有时候车坏在巡逻路上,等不到救援,只能“自我保障”。所以连队的驾驶员不光要会开车,也得会修车。
这么多年,马小龙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刻苦钻研技术、主动学习,逐步摸索出汽车故障“看、听、摸、闻”四部排除法,并积极在部队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汽车维修保养能力。

马小龙和战友一起学习操作无人机。胡铮摄
“好多东西就要自己多学、多看、多琢磨,第一次看资料对着书修一次,下次就会了,修的次数多了,技能就彻底成了自己的。”马小龙笑着说。
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凭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钻”劲、“挤”劲和“韧”劲,使自己成为排头兵。特别是对各种新技术、新装备,马小龙有着年轻人本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身处的地理环境可能比较封闭,但也不能忘记要时时更新升级知识技能。”
戍边11载,马小龙亲眼见证了我国边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装备科技含量的提升,单纯依靠“铁脚板”的传统巡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
去年,上级给连队配发了某型无人侦察机。全新的无人机能让高原边防巡逻方式变得更加立体,便于开展空中巡逻和抵边侦察,就像给矫健的军马插上翅膀、装上“鹰眼”。

马小龙在操作无人机。张洋摄
万能“螺丝钉”马小龙很快就与时俱进地掌握了“开飞机”的最新技能。
今年三月的一次无人机巡逻,马小龙熟练操作无人机飞过任务区域上空。由于地理位置不断变化,也受到风速快、气温低、信号弱等因素影响,无人机飞行不稳定,遥控信号丢失,操纵性能突降,险些失控。
急中生智的马小龙及时调节遥控器的开关档位,紧急取回遥控权,这才得以安全顺利地完成巡逻任务。
还有一次无人机巡逻,在两面环山的通道里,马小龙通过视频传输,发现特殊边情,第一时间向作战值班室报告。最终,通过空地一体的方式,及时妥善地解决了这一边情。
舍小家为大家
一代代边防官兵都懂的道理
业务上是“螺丝钉”,日常生活中,马小龙还是连队的“四小工”——水、电、焊、修样样精通,连队的热水管道、锅炉出了问题,也是他负责维修。
“班长,快起来看看吧,暖气不热了!”一天凌晨三点半,月冷风高,刚躺下没多久的马小龙被哨兵叫醒。他条件反射似的,披上大衣就往锅炉房跑。
此时,室外温度低至零下30摄氏度,室内温度也从最初的20摄氏度慢慢降至13摄氏度。
“坏了,是水质不良导致的汽水共腾。”把压力表、水位表、安全阀和进水设备都快速检查了一遍,马小龙找到了“病根”所在,“时间紧迫,不能把大家冻醒了,必须马上通过排污解决。”马小龙心里想着,手上已经沉着又麻利地操作起来。
一气呵成地完成排污,他又抄起铁锹给炉内添了些焦炭,这才在靠墙的小凳子上坐下来,静等室内温度回升,他看了一眼时间,那是凌晨四点十分。

图为马小龙。胡铮摄
马小龙说,自己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连队当成自己的家。每天忙里忙外,发现哪儿有问题就想着赶紧解决。
作为边防战士,以部队为家的马小龙,难免冷落了自己的小家。
今年年初休假,他回乡探亲,偶然发现了父母藏在抽屉最里面的那排大大小小的药瓶子。他反复追问才知道,母亲刚生了一场大病、父亲身体也不好,只是老两口一直瞒着他。
轻轻推上藏药的抽屉,马小龙心里阵阵酸楚。他还记得,刚晋升下士那几年,一到冬天,母亲就在电话里问他,能不能回家过年。后来便不再问了,只是叮嘱他,照顾好自己,注意身体。

图为马小龙。胡铮摄
马小龙有时也觉得,和同龄人比起来,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对父母如此,对妻儿亦然。
从相恋到现在,马小龙和妻子的“爱情长跑”已经跑过了九个年头。这一路上他们聚少离多,走得挺辛苦。他套改上士的前一个月,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催他退伍,两人的恋情险些“吹灯”。马小龙当时用真情打动了她,对爱人说,“你等我四年,我守护你一辈子。”
2018年,马小龙和女友步入婚姻殿堂。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结婚不到一个月,马小龙就回到了连队。
这些年,妻子一直为家庭付出和奔波,两人之间,始终是她守护他多一些。
如今,他们的儿子凯凯已经3岁多了,开始喜欢与大人沟通。夏天和妻子视频,凯凯在手机那头冲着屏幕一个劲儿地喊“爸爸”。
马小龙把战友叫到身边,得意地说:“听见了吗,我儿子叫我呢!”战友说他“一脸幸福,笑得眼睛都没了”。
马小龙喜欢孩子,但在凯凯最需要父爱的年龄,他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统共不超过100天。每次探亲一趟,他的愧疚感便会加重一些。
“什么是坚守,什么是陪伴?”回到部队,有时候,他会坐在山下的石头上,看着湛蓝的天、漂浮的云,和雪域间高高扬起的五星红旗,想起自己的父母妻儿。
“有国才有家,守边关也是守护家”,马小龙和一代代边防官兵都懂得这个道理,那是治愈乡愁的解药。
爱上了就不苦
青春洒在边关巡逻路
“看见界碑了!看见界碑了!”采访当天,记者跟着巡逻的战士们经过艰难跋涉,界碑终于出现在不远处。
马小龙像个孩子一样大喊起来,战士们飞身下马,激动地一路跑向海拔5420米的1号界碑。

图为马小龙在巡逻路上,饮溪止渴。胡铮摄
将11年的青春洒向这条边关巡逻路,苦吗?记者问马小龙。
他笑着回答:“爱上这个地方,就不觉得苦,我早已把连队当作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你会嫌弃吗?”
“看云彩,看云彩,光秃秃的哨所也有乐趣在。大雪能封住山,封住了路,封不住士兵多彩的情怀……”
界碑前,大家唱起那首边防战士最喜欢的歌曲《看云彩》。
一过十月,帕米尔高原就冷得出奇。夜已深,皎洁月光洒在海拔4300米的营院里,映出哨位上马小龙挺拔的身影。
穿上特制的羊皮大衣,头顶棉帽,戴着防寒面罩,马小龙还是觉得冷。但他头脑清醒,目光坚毅,死死盯着防区内,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问答
四(1)中队少先队29人排戍一路纵队去参观科技展览,队伍进行...
[最佳回答](29-1)*1=28米(56+28)/28=3分钟
什么是兴奋剂?兴奋剂有哪些分类?-红网问答
一、定义兴奋剂在英语中称"Dope",原义为"供赛马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剂"。由于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最早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
左边一个米,右边一个庄,请问有人认识这个字吗?是一瓶爽肤水...
[最佳回答]粧=妆拼音:zhuāng繁体字:妆
固戍的“戍”字怎么读?,固戍蔬菜配送哪家资格老?
[回答]听说杨兴记蔬菜配送服务售后都是金牌的公交线路:1号线,全程约6.7公里1、从固戍地铁站步行约200米,到达固戍站2、乘坐1号线,经过2站,到达机场东站3...
征兵体检时五官科,内科及外科的具体检查项目是哪些。_千问健康
征兵体检时五官科,内科及外科的具体检查项目是哪些,有疝气是不是不可以当兵?
好基友们能不能推荐一下:固戍的“戍”字怎么读?,固戍蔬菜批...
[回答]公交线路:1号线→地铁11号线,全程约27.5公里1、从固戍地铁站步行约200米,到达固戍站2、乘坐1号线,经过6站,到达前海湾站3、乘坐地铁11号线,经过5站,...
红曲米是什么?-姬久晨is开心果儿的回答-懂得
一、功能性红曲米简介红曲米是中国独特的传统食品,距今已经有千年历史,早在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红曲可做为中医药材,认为红...
固戍的“戍”字怎么读?
[回答]公交线路:m245路,全程约2.7公里1、从固戍村步行约570米,到达固戍路口站2、乘坐m245路,经过6站,到达固戍地铁站3、步行约150米,到达固戍公交线路:m...
古代刑罚到底有多残忍?
古代的刑罚手段是非常惨绝人寰,下面说下各朝各代的刑罚手段:夏:“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内容无从查考。从片断史料可见“孥戮”的刑罚,就是罚把人当做...6...
【请给我一些有关玉的成语当然是越多越好~还要成语的解释~】...
[回答]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玉惨花愁形容女子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