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前沿突破,又要快速落地:科技青年如何破解“顶天立地”难题?
一年一度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以下简称“TR35中国”)评选结果日前在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发布,与AI相关的研究人才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包括28岁的深度求索研究员邵智宏、27岁的OpenAI研究员姚顺雨等。
事实上,中国青年科技人才不仅主导了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放眼全球,中国的青年人才也正在成为全球AI浪潮的核心。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特质是怎样的?如何支持青年人才创新?青年人才如何平衡好梦想与现实,将科研理想与产业落地结合?
在当日发布仪式的圆桌讨论中,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邱锂力,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李曙光,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许敏 等人围绕“中国科技青年的创新机遇”这一话题展开了探讨。圆桌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主持。
以下为圆桌实录。

付小龙:各位觉得中国科技人才的特质是怎样的?
米磊: 我觉得2025年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逆转之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全球认识到中国的创新力量在过去是被低估的,证明了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能力是非常强的。我认为中国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能力过去是被大大低估的,相对于一些已经成名、成家的科研人员,年轻人分配到的资源是相对较少的。如果我们能够给青年人才更多支持,我相信大家会创造出更多震惊世界的奇迹,所以我觉得现在要修正我们的认知,给予中国的青年人才更多支持、更多资源、更多关爱。
邱锂力: 青年工作者中的很多人,他们专业技术特别扎实,而且有很多是跨领域的人才,他们不仅仅专注一些抽象的问题,也能经常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科技创新真正造福人类。
魏凡杰: 我现在觉得跨界很重要,为此我们最近考虑建设一个青年科技人才社区,将跨界的科技人才汇集在一起,鼓励年轻人多做跨学科、跨领域、跨身份的交流,我觉得这样能够迸发出很多新的思维火花。
李曙光: 我觉得青年科技人才共同的特点是:第一,他们非常聪明;第二,非常实干,做事效率非常高。
许敏: 年龄偏大的老同志们跟年轻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常常被固定的思维框死,而年轻人敢想敢干敢于突破。
付小龙: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既要顶天的突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把它变成产业落地,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
许敏: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既追求相对长远的目标,同时又要兼顾当下。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明白“我是谁”,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创新者的回答应该是不一样的。
作为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思考的可能是更加长远的事,更加基础的事,产业落地可以作为次要考虑的事,但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把已经接近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
但作为企业创新者来说,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活下来”,需要设定“有限目标、有限经费、有限时间”,千万不要想到太远的事,把太远的事扔给国家队,扔给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企业一定是合作者,而不要把自己孤立成在一条创新道路上独自奔跑的人。
李曙光: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这是一个典型的“既要又要”的问题,科技工作者如何做到既有科幻感的研究,又能做落地的研究?坦白讲,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这两件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运气得非常好。历史上,大量改变世界的发现都不是写在项目书里,全是意外的发现。
我认为在当下,这个问题的解法有可能是这样的:科学家、投资人、产业界应该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成功的概率会高一点;单纯靠一个团队、一个人,“既要又要”的概率是很低的。
付小龙:第三个问题问投资人,科技领域的投资现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我们如何更早地挖掘和识别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魏凡杰: 未来产业基金的成立本身就是为了应对这样一个挑战。确实,现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节奏大大加快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这对投资人带来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当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非常注重跨学科人才,一方面这类人才一定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想找一些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其有自己很确定的真正热爱的东西,真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这样的创业者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
未来产业基金除了关注年轻的科学家、创业者,我们也想找一些年轻的投资人,很多新生代投资人有很好的科学教育背景,他们的认知、执行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很多时候其实是比上一代投资人更强的。
米磊: 创新的范式是在一个加速迭代的过程中,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越来越短,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也越来越多。我觉得中国投资行业确实正在经历一个投资范式转变的过程。过去中国的投资更多是从经济视角或财务指标去评判项目,对一个初创科技公司来说,是没办法延续这种价值评判的。
所以我们也在尝试一个叫“ESK”的新理念,即一个项目从实验室出来以后首先创造的是知识价值,之后产生经济价值,最终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觉得投资硬科技、前沿科技,其实首先是促进知识的加速演进,你投资一个项目,投资这个领域最具价值的人才,是为了加速他的创新。可能起初,他并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商业化路径,但只要方向是明确的,将来一定会找到商业化路径。
现在海外投资也在向深度孵化演进,让科学家跟投资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孵化项目。中科创星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也在做高质量孵化器,不光是通过基金的方式去支持科创企业,现在还可以在科学家创业之前,在成立公司之前,就给到一笔费用去做项目孵化。我相信未来中国的科技投资,从深度孵化再到早期投资,这种转化的方式可能会越来越紧密。
付小龙:接下来想请教邱院长,从您的视角看来,如何培养应用型的科技人才,对于想从科学走向产业的青年科技人才来说,您有哪些建议?
邱锂力: 我讲三点:一是寻找问题,因为它决定了接下来的工作的高度和影响力,我们不一定要跟热点,而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且是有长远意义的问题;第二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肯定是需要很多的动手能力,AI时代意味着要利用好AI来开发,让它能事半功倍;第三个就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失败和挫折,不管是柳暗花明还是山穷水尽,还是要努力坚持。这时如果你有更高的使命感,有帮助他人的信念,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付小龙:最后请几位嘉宾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年轻人一些如何做创新的建议。
米磊: 我觉得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在于犯错成本很低,其实很多创新都是犯错犯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尽量把握机会去尝试。
邱锂力: 我在想就是要从用户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理解用户的需求,这样我们做出来的科技成果更容易被真正地用到。
魏凡杰: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热爱,做自己热爱的东西才有持续的可能性。
李曙光: 我觉得不管是年轻的还是更年轻的朋友,保持天真,保持好奇,保持热情。
许敏: 我想说,一个成功的组织首先得设立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目标,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把朋友弄得多多的;让体系能够充满活力;此外,觉得不管成功、失败,一定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澎湃新闻记者 宦艳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最前沿科技与最古老文明的碰撞:谁在重构文化生活?
机械关节轻转,随着指尖发力拨动琴弦,《荷塘月色》的曲调从古筝上倾泻而出。2025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广东展团文化与机器人展区,这个坐在古筝前抚琴的机器人凭才艺吸引参观者。据介绍,它目前已经能演奏17首乐曲。
本届文博会堪称机器人的“赛博舞台”,几乎在每个展馆都能看到它们,表演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弹琴、跳舞、下围棋、打咏春拳……
“人工智能正迈向第三次浪潮。”5月26日,在文博会期间举办的第三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在演讲时说,自2018年以来,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变量,科技的影响力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二者的对话漫长而充满张力,它关系到人们表达什么,记住什么,参与什么,而所有这些日常的总和,凝结成历史,也塑造着未来。

2025年5月22日,广东深圳,文博会展馆内,一位观众在仔细观察人形机器人弹奏古筝的动作细节。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摄
人机共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七天就写完一生的魔咒/像便利店草莓蛋糕过期在周末。”2025年2月,这首“周杰伦风”的情歌刷屏社交媒体,并登上网易云音乐飙升榜,突破百万收听量。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这首歌是由AI创作的。
28岁的程序员杨平完全不通乐理,他与DeepSeek进行多轮对话,还在对话指令中错将“首”打成“周”,误打误撞得到这首描述恋人们“一周”情感起伏的歌曲。上线几天,多人前来洽谈购买版权,最终这首歌卖出5万元,而杨平自己也因用AI制作歌曲走红。
像面对其他AI作品一样,有人恐慌原创作品再受冲击,有人质疑这是“作弊”,但技术更迭带来的一个现实是,AI作为创作工具,帮助人们突破了专业壁垒,“人人都是创作者”不再是口号。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沈阳更早开始用AI探索各领域的创作,自2022年底以来,沈阳就开始用AI写诗、写小说、绘画、写歌,而今“人机共生”已成为他的工作生活方式。
小说《机忆之地》本来只是沈阳的一次尝试,当时ChatGPT、Sora等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沈阳想看看AI能否参与创作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审美,结构性还不错的小说。历时3小时,与AI进行六十多次对话后,AI不仅写出主角为了恢复记忆,如何探索“机忆之地”,还将故事背景延展至一个更加庞大的宇宙,并且融合元宇宙、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元素,完成了一篇六千字的科幻小说,还在一项省级文学赛事中获奖。评审过程中,只有一位评委识破了它由AI辅助创作。
“它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表达者”,沈阳意识到,这些拓展的内容其实就是AI在创作,随着海量数据持续更新,AI的积累也越来越多。持续进化后的AI具备了文化介入的能力,未来的AI创作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使用者的经验,它自己也在输出内容。沈阳认为,其中“甚至有可能孕育出独立于人类经验的全新美学体系”。
借助AI,沈阳持续探索不同的领域。至今,他已经完成七万幅AI画作,2025年2月,“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在郑州博物馆举办,沈阳将其画作《幻桥灵影》捐赠,这幅画先由AI创作,随后又通过手工艺对其去AI化,再由非遗匠人转化为实体瓷艺。既有科技的历程,又有传统非遗的实体,沈阳认为这便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创作的门槛降低了,市场上有团队开始研发AI工具,供老人们为自己撰写回忆录,仅需口述生平内容,便可生成自己的文学传记。那些可能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小人物故事,正借助AI辅助,沉淀成新的文化记忆。
不过,也有人认为靠AI创作仍是一件难事。沈阳觉得人类需要提升自己使用科技的能力,比如在创作时优化提示词,实现更精准的引导。
杨平不缺乏这种能力,但在他用AI写的上百首歌里,只有一两首掀起过水花。他认为创作同样需要天赋,如今他不再当AI音乐人,而是在网上无偿分享使用AI写歌的整个流程。希望帮更多普通人将碎片化的灵感转化为完整作品。创作者多了,作品就多了,更丰富的文化表达形态也就出现了。
正如沈阳所言,当AI开始创作“非人类文化风格”,它就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一个合作者或共生者,文化演化的新变量也可能孕育而生。
考古+AI,文明长存的新助手

2025年5月的应县木塔,已由机器狗守护。视觉中国丨图
2025年春天,日渐歪斜的千年木塔上,一只白色的六足机器狗灵巧穿行。这只由智能3D视觉系统“武装”的机械生灵,以毫米级精度扫描着木构件的每一处,漆层剥落、榫卯偏移……它即时捕捉着木塔上一切细微的损伤。
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始建于1056 年,常年经历风吹日晒,如今塔身正向东北方歪斜。塔身不少空间狭小,人类难以抵达,小白狗迈开六只腿替人巡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说,为了木塔的防范性维护,这只不知疲倦的“数字守护者”,正用AI的双眼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文物病害这个老难题,也等来了技术的智慧。2024年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入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长江流域气候潮湿,馆藏文物长年累月面临虫霉威胁,1990年代起,这家博物馆就在寻求解决方案。而今让他们入围的方案,是构建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有了卷积神经网络,毫秒之间,文物表面的霉菌或害虫基因序列就被识别和预报。
“当最前沿的科技与最古老的文明碰撞时,激发的将是文明传承的无限可能。”詹长法说,“AI+考古”的时代已经到来,精确识别文物病害只是第一步,如今的AI技术还能智能化地生成修复方案,与物联网技术融合,一种维护文物的“数字防护体系”已经诞生。
人工智能革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但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在考古文博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一直是一个共识,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开玩笑说,“考古文博从来都不是‘老古董’的行当,我们不是在赶时髦。”文博人一直紧跟科学前沿,世界上第一封跨洋电子邮件就是在博物馆里发出的;世界上第一个3D打印实物,也在博物馆诞生。
各地都开始探索“考古+AI”的模式,2024年11月,高大伦所在的山西大学便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共建科技考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他们将重点聚焦和突破冶金考古、遥感考古、实验室考古研究方向,全面提升考古工作中的信息获取能力、感知认知能力和解读阐释能力。2025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也拉开帷幕。
“中国文博界关注AI技术,早在2025年1月下旬DeepSeek横空出世之前。”高大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20年就有数学领域的高校学者组队做AI考古试验,AI考古专题研讨会也在近几年盛行。在参与相关学术讨论会议时,高大伦发现大家发表的论文,几乎涵盖了“考古+AI”的每一个发展方向。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数字化保护首次被纳入法律条文,倡导实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应用。
各地的应用更是早已开展,高大伦曾担任过四川考古研究院院长,长期主持三星堆文化的考古工作。在三星堆遗址的跨坑文物拼接项目中,AI算法便对数千块青铜器残片实施三维建模与几何特征匹配,顺利还原了“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将人工修复周期从数月缩减至数周。这一“跨坑拼接”的成功,对于人类追溯这段至今成谜的古蜀国历史亦有帮助。
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文物‘活起来’了。”詹长法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良渚博物院的AR导览眼镜就可将玉钺、玉璧等文物“映射”至现实空间,人们可以查看刻符黑陶罐的全部纹路细节;故宫博物院也对92万件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将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搭建成三维全景模型,通过“全景故宫”VR项目,人们甚至可以“穿越”至未开放区域。
文化大模型与“悟空”“哪吒”

2025年5月22日,广东深圳,首个国产游戏3A大作《黑神话:悟空》的精美胸像陈列在文博会展馆内,过往观众纷纷打卡留念。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摄
“什么是‘趟栊’?”“醒狮的由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现场,游客对岭南大模型提问,它反应迅速,即便是看图识物,也能快速将答案告知;轻点屏幕,设置好行程天数、游玩偏好、预算范围,几秒钟后,一份精确到每天的文旅规划便已生成。
2025年3月,广东发布了国内首个文化领域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岭南文化大模型。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负责人陈谷川说,这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化的岭南文化数字资产库,以国产DeepSeek大模型为技术基座,整合了《岭南文化辞典》《岭南文脉》等权威典籍及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
广东省目前拥有粤剧、醒狮、广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65项。“菜都有了。”陈谷川对南方周末记者形容,大模型捡起了岭南地区很多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粤剧、舞狮、剪纸、陶艺、刺绣等多维度的知识图谱建立起来,随时成为可编程、可交互、可流通的数字资产,为文化的产业化做好了准备。
“孙悟空的一根金箍棒,劈开了山西禁锢的大门。”文旅战略营销专家熊晓杰开玩笑说,他是深耕文旅行业近20年的从业者,2023年曾和家人走访山西,那里文物古迹众多,大部分却笼罩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寂静中,除去最出名的打卡点,许多古建、寺庙无人问津。
《黑神话:悟空》堪称激活“传统文化IP”的标杆之作,游戏上线后,山西开启“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结合游戏内容,当地发布了AR通关文牒、数字信物,还将27处取景地串联成“现实版游戏地图”。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开启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27处游戏取景文物景点累计接待游客536.92万人,门票收入1.66亿元,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超百亿。
山西古建群迎来前所未有的客流——年轻人戴着游戏文创徽章,在永乐宫壁画前比对游戏场景原型。永乐宫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其精美壁画闻名天下,但随着时间流逝,不少古建细节模糊不清。2025年1月,“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上,数字化还原的永乐宫被展出,七百年前的古建原貌就在眼前,人们戴上VR设备破“壁”穿梭,走近三清殿,和沿路的五脊六兽打招呼。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孙悟空,在熊晓杰眼中,它是中华文化版图中极具生命力的超级IP——吴承恩笔下手握金箍棒的美猴王,也是动画片《西游记》里腾云驾雾的“猴哥”,而今又成了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用粒子特效勾勒的金甲大圣。这个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基因的神话角色,在2024年夏天借由一款现象级游戏,从文学形象跨越为数字文化图腾,而后又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黑神话:悟空》里栩栩如生的古代建筑世界,经由3D扫描和AI补全技术实现,为还原中国文物古迹的样貌,技术人员走遍大江南北,还建立了中国首个古建筑虚拟资产库;土地公公、龙王等角色说的方言,经由AI学习各地方言数据库形成;为了中国文化产品顺利出海,游戏里的AI翻译系统会自动转换文字,调整剧情中隐含的寓意,让外国人也能理解东方哲学。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那个叫嚷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在熊熊烈火中蜕变成长,和敖丙携手共渡难关。上映60天后,影片全球票房突破150亿元人民币,居全球影史第五位。支撑片中震撼的视觉效果的,是GPU与AI技术:前者支撑着高精度角色建模与动态粒子特效,后者优化了动画渲染效率,以现代工业水准表达东方美学意境。
数字化之外 ,文化“新空间”仍在生长

2024年8月,《咏春》在英国伦敦西区演出。视觉中国丨图
圆形舞台配合光影变幻,两大掌门人宛如置身竹林,过招动作若隐若现,这是舞剧《咏春》的场景。咏春拳诞生于岭南,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之一,加之多年来影视作品的演绎,成为中国功夫的文化符号。如今,一部以咏春拳为主题的舞剧诞生,叶问传艺与深圳剧组追梦的故事在剧中平行展开。该剧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一度一票难求。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像舞剧《咏春》这样的现场演出依然受到人们欢迎。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35万场,观众人数1031.59万人次,较去年有所增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24年全国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演出首次突破20万场,相较2023年同比增长13.21%,占演出总场次的45%。
“小戏剧集群诞生,演艺时代到来了。”熊晓杰观察到,技术奔涌向前,人们却越来越需要文化空间。近些年来,新兴演艺空间诞生,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演艺不再局限于舞台表演,而是成为连接文化、空间与人群的纽带。
他举例说起上海亚洲大厦,这里曾是平平无奇的写字楼,而今和周边的商业综合体一起汇聚成五十多家小剧场,形成一种“垂直百老汇”的独特景观——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爵士酒吧上演,沉浸式戏剧《新龙门客栈》让观众与演员共处武侠空间。
广州花都区塱头村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村头的荷塘边诞生了一个春阳台艺文中心,它耗时两年打造,人们来古村落游览,也在艺文中心看展、看剧和看书。苏州艺术中心也汇聚起十几家大小戏剧的表演,提出打造“百剧之城”作为城市名片。
“文化和旅游部说的‘新空间’,就是把生活场景变成文化磁场。”熊晓杰记得,苏州有一些传统茶馆,白天飘着碧螺春香,夜晚则变成评弹等演艺现场。白天的公共空间在晚上成为演出场所,这意味着人们的文化空间变得越来越多元。
位于河南郑州的中牟县,一座占地622亩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出了圈,建业集团副总裁、建业文旅总经理姚培说,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戏剧属于一线城市的青年群体,在一个县城的一片荒地中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是一次具有实验性质的创新和冒险。在开城初期,甚至经常有人问,“这里是不是唱豫剧的?”而后续的出圈,证明了这场实验的成功,戏剧幻城以黄土底色,以棋盘式格局,建成56个不重样的格子空间,这里面藏着21个剧场。人们置身其中,走进戏剧,融入其中,不仅走进河南的历史,也思考当下和未来。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座全景式沉浸戏剧聚落群吸引日均12万人次前来游玩体验,省外游客占比超80%。
文化从抽象符号转变成具体的情感体验,实践成功的不仅在郑州。在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一天有七八百场的演出,游人们几乎一步一景、一景一演出,所有人成了场景中的一部分。在杭州宋城的千古情剧场,全息投影技术映照着良渚玉器纹路。
“这就是演艺的魔力,它把文化从展柜里请出来,变成可触摸的故事,观众从被动观赏转为主动参与,沉浸式地感受文化的魅力。”熊晓杰打比方说,这就好比文化开口说话了,它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故事为舟,以情感为帆,载着人们驶向文明的深处。
2025年5月26日,为期五天的文博会闭幕,总参与人次多达220万。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上,仿人机器人“夏澜”面前总是围着观众,“夏澜”跟人交谈时表情生动,不少观众好奇地上去触摸。一上午过去,现场工作人员笑道:“脸都被摸肿了。”该展馆当天最热烈的反响来自一场机器人集体舞,观众们喝彩不断,仿佛在看一场人类的演出。
南方周末记者 汪畅
责编 刘悠翔
相关问答
现在科学家研究的前沿科学是什么?
1\怎样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30%,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克隆器官,为需要移植器官的人创造机会.3\转基因技术.让奶牛挤出可以治病的牛奶1\怎样提高植物的光...
十大前沿科技评选方法?
评选十大前沿科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组织专家团队,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行业专家,根据科技的创新性、影响力和潜力进行评估。其次,可以通过调查和投票...
目前严峻国际形势下,在前沿领域科技突破,最根本解决办法吗?
不会问问题的人是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不会问问题的人是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什么叫最根本解决办法吗?
21世纪高科技前沿是?
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前沿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天技术等。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技术的概念: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
"前沿"inenglish,比如说"前沿科技"_作业帮
[最佳回答]cuttingedge我曾经在做考研阅读中遇到的一个词语cuttingedgeoftechnology技术前沿
特异功能研究是一个非常前沿的科学领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何为“研究”?研究是要出成果的,并推广其中的基本原理。如果搞“神秘主义”,和“传武”有什么区别?即使闫大师的“太极拳”,也有丰富的基本原理讲解。科学...何...
你知道什么最新的科技发明吗?给我分享一下?
提供一条信息,就是魏言先生发现的增力机,一种可以让功率产生增加的机械结构技术,并且在2011年都已经通过实际样机验证,该试验利用一台180瓦的电机作为初始动...
创新的前沿科技要依靠什么诞生?
创新科技,特别是创新前沿科技,大概依靠三种情况:①很悠闲的以科技为乐趣的发现发明。象达尔文去环球旅行搞发现。象古德伊尔,随手乱扔实验室垃圾,把硫磺扔进...
医药行业布局前沿科技,你觉得意义有多大?
医药前沿科技,发展并不快最近几年的医疗前沿科技呈现略微停滞状态。不是说医疗停滞,医药还在不停的发明和发现,或者疗法也在不断的推进进步。但是医疗前沿科...
信用科技所使用科技前沿技术包括哪些?
当前前沿科学或技术有:反隐身技术、基因技术、脑科学、生命科学、谷歌支持的“延长人类寿命计划”、空气屏幕、直接投影到视网膜、透明手机、VR技术,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