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改变正在发生
“最严限塑令”生效满月,长沙落实情况如何——
限塑,改变正在发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颖姝 实习生 罗家稷 罗定康
“只要我喝得够快,纸吸管的悲伤就追不上我”。距离1月1日我国“史上最严限塑令”正式生效已满一月,收获超3.3亿次阅读转发、被网民花式吐槽3次送上微博热搜的“纸吸管”火了。透视纷繁表象,一根成本均价0.1元的纸吸管背后,是各地“限塑令”全面落地实施的坚定步伐,也是限令之下生产、流通、消费上中下游产业链以及消费者主动适应、积极应变、调整转型的探索。
目前,长沙消费流通领域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退出情况怎么样?对本地塑料包装生产企业有何影响?湖南可降解环保替换材料的产业产能情况如何?晚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限与不限 喜忧参半
“限塑令”之下,长沙的塑料制品到底“限”了吗?记者对流通市场进行了全面走访。
喜:知名连锁品牌正在发力
走进芙蓉区精彩生活超市,收银处原来1-3角钱的塑料袋已不见踪影,替换成了带可降解标志的塑料袋,小号1元/只,大号1.5元/只,但超市内的连卷袋还在消耗前期库存的PE-HD02不可降解塑料袋。“环保塑料袋有点贵,现在来超市我都自己带购物袋。”正在买菜的市民翟女士表示。记者继续走访盒马、大润发、中百罗森、零食很忙等市内大型超市与知名连锁便利店发现,此类店铺基本都在有序落实“限塑令”,在消耗完库存后,都换上了PLA等材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袋。
作为吸管与打包袋“消费大户”,果饮、奶茶店是“限塑令”重点实施区域。记者在APP下单点了多家知名连锁品牌奶茶,收货后发现,茶颜悦色和果呀呀外卖袋是纸质的,coco和茶颜悦色提供纸吸管,果呀呀的是标注PLA环保材质的可降解塑料吸管。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喜茶已于元旦前在全国门店统一完成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换;在万家丽国际购物广场,大多数咖啡、奶茶店都换用了纸吸管及可降解打包袋。
快餐外卖方面,记者在肯德基恒盛店与韶山南路汽车穿梭餐厅发现,店内吸管已全部替换成纸吸管,顾客还可在APP点单界面自主选择购买可降解塑料打包袋。记者通过APP下单点餐了必胜客、黑白电视、超级文和友等,收到的均为标识着可降解塑料的打包袋、纸吸管、可回收锡箔餐盒,必胜客则配用了可降解纸浆餐盒。
宾馆酒店方面,记者走访发现,枫林宾馆、通程大酒店、芙蓉华天大酒店、金茂梅溪湖豪华精选酒店等星级宾馆饭店都不再给顾客常规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且在店堂显眼位置摆放了宣传“限塑令”的海报等。
忧:社区小超市等仍须加强
随后,记者走访九道湾农贸市场,除极个别连锁商铺已替换可降解塑料袋,大部分摊主仍在使用普通塑料袋。做米粉生意的湘潭人王大姐告诉记者,她并不知道要换哪种袋子才符合规定,现在进塑料袋仍是去高桥市场批发,货源价格都没什么变化。
在友谊路、木莲西路几家社区生鲜市场,商贩也普遍使用的是没有环保标识、颜色各异的塑料袋,甚至有些还在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超薄塑料袋。记者通过交流了解到,有相当比例的个体商贩对”限塑令“不甚了解,或出于成本等因素没有落实。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一些夜宵店、个体奶茶店、部分药店以及面向社区的小超市、非知名品牌外卖餐饮店,这里基本还是以PE-HD等不可降解塑料袋为主,对于“限塑令”相关规定,部分销售人员表示不知晓。
家庭是塑料制品消费一个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单位。据记者调查,一个三口之家一天至少需要消耗3个垃圾袋,垃圾分类普及后塑料袋使用量更是翻倍,日积月累之下数量惊人,而在受访者中,仅有不到20%的家庭已主动购买使用可降解塑料垃圾袋。
全面限塑 难点何在
记者设计了一份街访调查问卷,随机访问并回收了59份有效样本。样本数据显示,在“您如何看待新版限塑令政策”一问中,有90%的人选择了“十分有必要,会积极响应”;而对于“您最近使用了环保可降解制品吗”,58%的受访者明显发觉出门购物就餐或点外卖使用环保包装的频率变高了;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现在去饮品店使用的是纸吸管,17%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PLA吸管。
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利国利民利己,但现实中,全面限塑离实施到位仍有不小距离,难点堵点何在?
商家:理想丰满,“成本”骨感
商家替换可降解塑料制品,首当其冲就是成本。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长沙超市、便利店等出售可降解塑料袋均价约为0.8元/个,尺寸相对单一,而普通塑料袋价格在0.1-0.3元/个,尺寸规格有多种选择。
在高桥大市场几家一次性包装用品批发商铺,记者观察发现,前来批发的消费者尤其是个体商户半数以上会选择价格更便宜的普通塑料袋。此外,高桥已开设了数家本地环保包装企业直营门店,生物基材质产品体系很丰富,来采购的多为连锁品牌商家;而多家一次性包装批发店铺货架上,还没有摆出可降解塑料袋的样品,普通塑料吸管仍在销售,但纸质吸管、可降解吸管较少见。
消费者:改变习惯需要时间
环保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塑料制品对环境、健康的巨大危害是什么?相信能够说清楚的人并非多数。据不完全统计,塑料制品全面进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已有30余年,对消费者来说,随手可得、廉价甚至免费的塑料袋、打包盒早就习以为常,如今要为这些消耗品额外买单,或者重新养成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环保袋、器具的习惯,”需要一点时间”。在一份问卷样本的留言区一位00后写道。
同时,在受访者中有超过70%的人表示并不清楚怎么辨别环保、可降解产品,相关常识的教育普及和主动环保意识的形成,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限塑”不可能一蹴而就,阶段性都会有过渡产品上市,随着环保产品全面替代塑料制品,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企业产品质量和体验感升级一定会迅速跟上,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
企业:产能转换升级急需破局
卡普包装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长沙本土包装企业,坐落于雨花区环保科技园,主要生产两大类环保产品:一类为可降解产品,包括玉米淀粉餐盒、环保纸杯、大米吸管、淀粉生物基全降解塑料袋等;一类为可回收产品,主要为铝箔餐盒。绿色环保产品占企业总体销售额的70%,铝箔餐盒占目前湖南市场总体销售量的80%。作为环保包装企业“长沙制造”的先行者,对于记者关注的目前产品供应不足、产能转换不及时等疑问,卡普负责人任娟娟用了“困局”和“破局”两个词,给出了极具代表性的回应。
她认为,现实中,“成本困局”“产品困局”“标准困局”是摆在产能升级面前的三座大山:可降解塑料用品属于处在起步阶段的新技术,前期研发投入和原材料成本双高,影响大规模生产;同时,技术不成熟导致产品不成熟、性能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效果和体验;更重要的是,新兴技术和产品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这就导致行业内鱼龙混杂,不乏企业蹭热点赚快钱。以纸吸管为例,一方面亿万网民对体验感集体吐槽,一方面却是280亿的天量市场让投资者和热钱一窝蜂涌入,真正潜心搞产品研发的示范性企业得不到明确的政策支持,同时又面临市场不良竞争,对持续加大投入持观望态度。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湖南从事塑料产品生产及相关企业超1500家,年生产能力超500万吨,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其中,生物基材料及制品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高端人才缺乏、产品利润率低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省内市场需求及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进程。
产业 :生物基塑料产业链不完善
为形成合力尽快破局,湖南于2020年9月成立了可降解塑料产业创新联盟,致力于构建生物基材料及制品产业链。根据联盟资料显示,“最严限塑令”实施后,企业可降解塑料包装的订单量快速上涨,但现实却是上游原材料供货紧张、价格飞涨,企业产能受限。
“原料问题是我省生物塑料制造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生物基材料价格普遍高于石油和煤基产品。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需解决糖质、脂质原料,降低生物质原料加工处理成本等基础性问题。”联盟牵头人周儆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对行业发展提出思考,目前,我省生物基塑料产业链不完善,生物质生产、发酵工业、化学工业、材料工业,特别是与石油化工行业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建立健全从原料生产、生物质(单体)合成、到成型加工和转化应用的产业链是关键。
先行先试 长沙示范
按照规划,到2022年底,湖南省可降解可替代产品年需求量达到14万吨以上,省内可降解可替代制品生产能力约8万吨/年。到2025年,可降解可替代产品年需求量达到26万吨以上。最严限塑,更多的是对政府协同管理、产业产能升级提出迫切要求。在这方面,长沙做得如何?
监管部门:多方协同齐抓共管
先行先试,长沙先从“限”字入手。2020年11月,长沙市人民政府率先出台了《关于在部分场所和领域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通告》《长沙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2020年工作方案》等文件。
为落实全面限塑,2020年12月底,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调研走访,深入40多家商超、药店、宾馆、餐饮单位和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地,对“限塑令”的准备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督查,并对还未能及时落实“限塑令”的市场商户进行当面宣讲。同时,区县、社区、街道也因地制宜定期开展调研、督查,确保限塑政策宣讲到位、落实到人。
“长沙市‘先行先试’治理塑料污染工作成效明显,得到了国家的表扬,我们将把长沙市发改委、生态环保、商务、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协同合作,齐抓共管的创新管理经验和模式进行推介。”湖南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联盟:技术攻关多方合作
作为湖南省治理塑料污染的“先行先试”示范区,长沙市确实已做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湖南省可降解塑料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沈友良介绍,成立近半年以来,联盟把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湖南省发改委和长沙市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作为工作方向,重点做了会员招募、企业备案、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等工作。目前联盟已有会员100多家,备案企业30多家。未来,联盟还将在促进产业链完善、替代品企业新增产能或传统技术转型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
“‘十三五’以来,我省生物基降解塑料制品产能快速增长,包括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酯 (PHA)制品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沈友良告诉记者。同时,行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继开展了生物基改性材料及制品研发、检测并投入量产。湖南师范大学苏胜培教授实验室正在开发与完善可降解塑料制品快速检测方法,以推动湖南省可降解塑料快速检测能力建设,解决现有可降解塑料制品检测时间太长、检测价格高昂、市场供应不足等问题。
“改变势在必行,改变正在发生。限塑事关生存环境和子孙后代,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转型难免阵痛,痛过就是成长。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一个更加绿色美丽的中国正在未来等待。”一位业内人士乐观地说。
决胜中原|让漯河味道香飘全国——建设中国食品名城,开创产业新局面
□郭海方黄强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漯河市瞄准“一二三四五”目标,坚持以“三链同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推动中国食品名城建设高质量发展。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漯河市坚持“三链同构”推动食品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
新时代漯河之中国食品名城建设
站位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浓彩,建设中国食品名城,使之成为漯河的味道。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健全链条、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完善功能、扬长补短,提高先进制造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加快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内领先优势凸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
坚持一个遵循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指示精神,漯河市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致力建设“三链同构”示范市,保持了食品工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前9个月,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呈现出“5678”的发展态势,即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4%,较去年年底增加6.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7%,占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的66.8%,较去年年底增加6.4个百分点;税金总额同比增长5.3%,占全市工业税金总额的79.4%;利润同比增长12.2%,占全市工业总利润的81.9%;102个中国食品名城建设重点项目前11个月完成投资141.6亿元,占年度投资的102%,超额完成任务。全市食品工业规模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占全国的六十分之一。
形成两大链条
纵向链条上,漯河市在食品产业链前端,突出抓好了“双汇产业化工程”,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起企业与农户之间互利共赢的联动机制。全市成立7个小麦产业联合体和1个玉米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食品工业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9家。在食品产业链中端,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双汇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品牌价值高达704.32亿元,连续多年名列中国肉类行业第一,母公司万洲国际是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食品饮料100强企业第一名,并成功入选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卫龙食品成为全市继双汇发展后第二个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中大恒源生物科技成为世界知名的绿色天然色素供应商。在食品产业链终端,漯河港建成运营,漯河“通江达海”梦想实现;全市快递业务量和增速均居全省前列,漯河成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横向链条上,漯河市着力推动“六个打通”,助力产业间、企业间市场要素的共享。一是打通食品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经开区智能食品装备专业园区一期5.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竣工,4家食品机械企业及1家食品机械展示交易运营公司已入驻。临颍县河南(广东)智能装备产业园积极招引豫商,广东东莞的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入驻。二是打通食品产业与造纸产业。占地2.3平方公里的临颍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已招引台湾宏全食品包装、福贞包装、南街村包装等龙头企业入驻,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食品饮料包装产业基地。三是打通食品产业和医药产业。郾城区微康生物益生菌项目3个车间年初达产,年产值3亿元,二期1000吨菌粉项目已确定建设。四是打通食品产业与盐化工产业。舞阳县医药化工专业园区建设初步方案已完成,总投资56亿元的60万吨食品级、医用级、注射级小苏打项目全面开工。五是打通食品产业与物流产业。大力支持双汇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制定,前11个月全市冷链物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六是打通食品产业与动物饲料产业。总投资10亿元的宠物食品科技产业园在召陵区动工;在建的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目将利用玉米提取淀粉和果糖后的副产品加工饲料母料,形成玉米深加工全产业链。

搭建三大平台
会展平台。自2003年起,漯河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八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加速了食品产业优势资源向漯河集聚。第十八届食博会共有60个投资项目集中签约,线上线下成交和意向采购额达439.7亿元,逆势增长3.7%。
研发平台。漯河市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鼓励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快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漯河市休闲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和河南省休闲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公共研发能力。截至目前,漯河市已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科技园,与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共建了漯河工作站,与江南大学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本科学院),全市食品行业共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后研发基地2个、院士工作站2个、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检测平台。漯河市发挥好国家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肉及肉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字号食品检测机构优势,为食品企业提供高效、安全、权威的检测。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建设了食品质量检测中心,个性化单品检测水平不断提高。
完善四大体系
产销对接体系。漯河市积极引导市食品工业协会、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会员企业间的产销对接,减少物流成本。特别是发挥双汇发展集中采购白糖平台功能,提高漯河食品企业用糖质量、降低用糖价格。
质量标准体系。出台《漯河市市长标准奖管理办法》和《漯河市标准化战略发展规划》,设立“市长标准奖”,一次性奖励50万元。全市80%的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市共发布农业地方标准248项,主导起草20多项省级地方标准,参与制订、修订与食品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39项。全市无公害农业标准化覆盖率、生猪规模养殖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
监测预警体系。漯河市每月编发工业经济运行月报,分析食品工业运行态势;搭建“企乐无穷”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和企业解决方案,进行“一站式”服务。
安全追溯体系。漯河市将食品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一票否决”范围,致力打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化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实现了肉类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建设五大基地
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全市年屠宰生猪能力达600万头,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年产肉及肉制品170万吨,占全省的70%。
全国知名的休闲食品生产基地。全市已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
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产业基地。全省9家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漯河独占6家;全市冷藏车拥有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成为中部内陆地区唯一的进口肉类指定口岸。
全国重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目前,全市食品工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链,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1类食品行业中,漯河市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麻辣面制品、火腿肠、冷鲜肉等单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年粮食加工量达600万吨,占全省的15%。
行业领先的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全市建设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新生代职工创新空间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基地50余个,双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今年9月,漯河市人民政府与江南大学签订协议,致力打造“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掀开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我们以‘健全链条、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完善功能、扬长补短’为路径,持续深化‘三链同构’,不断提升食品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确保食品工业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致力打造国内领先优势凸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漯河市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链接
双汇老品牌追求年轻化
□郭海方张乐
“我们每天都有众多主播直播带货,今年线上销售同比增速达140%!”近日,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牵手“顶流主播”开展直播带货网红营销,全力打造新一代年轻化网红产品——老品牌双汇正在加速拥抱年轻人群。面对数字经济的蓝海,2019年,双汇发展斥资1亿元成立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加大线上销售力度。近两年,双汇聚焦熟食、辣吗辣、润口、筷厨等重点新品,策划了一系列新潮的营销组合拳。例如,针对火炫风刻花香肠,签约形象大使郑恺;针对双汇熟食,签约郭德纲;牵手90后实力小花杨紫;赞助知名综艺“奔跑吧”等等,有效带动了新品推广,也使双汇这艘中国肉类航母不断焕发出品牌年轻化的气息。在日前揭晓的第十四届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双汇再次入围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达704.32亿元。
“我们将积极拥抱新变化,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不断推进品牌年轻化,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勇担肉类行业‘调结构、促转型’的重任。”双汇发展负责人表示。
编辑:王超越
相关问答
康南路北附近周边哪里有开发区、产业园区-公交站点周边-图吧公交
图吧公交带你一起发现康南路北附近开发区、产业园区、康南路北周边开发区、产业园区、康南路北附近开发区、产业园区大全等更多康南路北周边开发区、产业园区。
伟基科技园有哪些公司?
有以下公司:1:品康餐饮管理(苏州)有限公司。2:中超安全科技(苏州)有限公司。3:苏州美哒哒酒店管理有限公司。4:苏州群利达地产有限公司。有以下公司:1:...
苏州园区纳米科技园有哪些企业?
.信泰苏州制药有限公司2.苏州天人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苏州生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4.苏州康尔生物医药开发有限公司5.苏州波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6.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