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纱幕还原古乐、VR体验卧薪尝胆!历史+科技让文博热再升级
视频加载中...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 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当古韵与科技交织,历史与潮流碰撞,古老的文物“走”出展柜,为观众带来可听、可触、可感的新体验,一起去河南、湖北看看。

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复原的300余件音乐文物中,“镇院之宝”——贾湖骨笛始终占据“C位”。这件距今八千年的骨质管乐器,至今依然能演奏出苍茫古韵。

依托音乐考古成果,古乐团正持续扩充千年曲库,如今已累计有200首古乐。升级后的古乐厅在全息纱幕中展现一幅幅生动的唐代乐舞图,以数字化手段活化历史场景。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通过古乐复原展演、讲解舞台剧,聆听历史回声;更能通过VR、XR类型的沉浸式展览,身临其境置身历史,让沉睡千年的历史图景生动再现。

伴随着VR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地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本土化、精细化的展览内容不断涌现。在湖北省博物馆,近期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展《穿越青铜纪》,观众选择沉浸角色、戴上VR头盔,就可以穿越回到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走进曾侯乙的宫殿,聆听编钟乐音的美妙,感受古人铸造技艺的高超;也可跟随越王勾践,亲历卧薪尝胆的艰辛,体验征战沙场的豪情。

《穿越青铜纪》项目中的角色、文物等模型资产超3万件,通过高精度3D建模、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技术,观众们从“看展”变成了“玩展”。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 曾攀: 每一个纹饰、每一个纹路的细节都能让观众近距离观看。让更多观众通过更好的方式欣赏、体验它。

据了解,今年“五一”期间,湖北省博物馆接待观众13.25万人次,较2024年增长20.17%。接下来,湖北省博物馆还将开放编钟乐舞夜场演出、开展古籍修复等一系列活动,丰富游客的文博体验。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潘煦
最前沿科技与最古老文明的碰撞:谁在重构文化生活?
机械关节轻转,随着指尖发力拨动琴弦,《荷塘月色》的曲调从古筝上倾泻而出。2025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广东展团文化与机器人展区,这个坐在古筝前抚琴的机器人凭才艺吸引参观者。据介绍,它目前已经能演奏17首乐曲。
本届文博会堪称机器人的“赛博舞台”,几乎在每个展馆都能看到它们,表演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弹琴、跳舞、下围棋、打咏春拳……
“人工智能正迈向第三次浪潮。”5月26日,在文博会期间举办的第三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在演讲时说,自2018年以来,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变量,科技的影响力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二者的对话漫长而充满张力,它关系到人们表达什么,记住什么,参与什么,而所有这些日常的总和,凝结成历史,也塑造着未来。

2025年5月22日,广东深圳,文博会展馆内,一位观众在仔细观察人形机器人弹奏古筝的动作细节。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摄
人机共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七天就写完一生的魔咒/像便利店草莓蛋糕过期在周末。”2025年2月,这首“周杰伦风”的情歌刷屏社交媒体,并登上网易云音乐飙升榜,突破百万收听量。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这首歌是由AI创作的。
28岁的程序员杨平完全不通乐理,他与DeepSeek进行多轮对话,还在对话指令中错将“首”打成“周”,误打误撞得到这首描述恋人们“一周”情感起伏的歌曲。上线几天,多人前来洽谈购买版权,最终这首歌卖出5万元,而杨平自己也因用AI制作歌曲走红。
像面对其他AI作品一样,有人恐慌原创作品再受冲击,有人质疑这是“作弊”,但技术更迭带来的一个现实是,AI作为创作工具,帮助人们突破了专业壁垒,“人人都是创作者”不再是口号。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沈阳更早开始用AI探索各领域的创作,自2022年底以来,沈阳就开始用AI写诗、写小说、绘画、写歌,而今“人机共生”已成为他的工作生活方式。
小说《机忆之地》本来只是沈阳的一次尝试,当时ChatGPT、Sora等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沈阳想看看AI能否参与创作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审美,结构性还不错的小说。历时3小时,与AI进行六十多次对话后,AI不仅写出主角为了恢复记忆,如何探索“机忆之地”,还将故事背景延展至一个更加庞大的宇宙,并且融合元宇宙、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元素,完成了一篇六千字的科幻小说,还在一项省级文学赛事中获奖。评审过程中,只有一位评委识破了它由AI辅助创作。
“它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表达者”,沈阳意识到,这些拓展的内容其实就是AI在创作,随着海量数据持续更新,AI的积累也越来越多。持续进化后的AI具备了文化介入的能力,未来的AI创作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使用者的经验,它自己也在输出内容。沈阳认为,其中“甚至有可能孕育出独立于人类经验的全新美学体系”。
借助AI,沈阳持续探索不同的领域。至今,他已经完成七万幅AI画作,2025年2月,“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在郑州博物馆举办,沈阳将其画作《幻桥灵影》捐赠,这幅画先由AI创作,随后又通过手工艺对其去AI化,再由非遗匠人转化为实体瓷艺。既有科技的历程,又有传统非遗的实体,沈阳认为这便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创作的门槛降低了,市场上有团队开始研发AI工具,供老人们为自己撰写回忆录,仅需口述生平内容,便可生成自己的文学传记。那些可能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小人物故事,正借助AI辅助,沉淀成新的文化记忆。
不过,也有人认为靠AI创作仍是一件难事。沈阳觉得人类需要提升自己使用科技的能力,比如在创作时优化提示词,实现更精准的引导。
杨平不缺乏这种能力,但在他用AI写的上百首歌里,只有一两首掀起过水花。他认为创作同样需要天赋,如今他不再当AI音乐人,而是在网上无偿分享使用AI写歌的整个流程。希望帮更多普通人将碎片化的灵感转化为完整作品。创作者多了,作品就多了,更丰富的文化表达形态也就出现了。
正如沈阳所言,当AI开始创作“非人类文化风格”,它就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一个合作者或共生者,文化演化的新变量也可能孕育而生。
考古+AI,文明长存的新助手

2025年5月的应县木塔,已由机器狗守护。视觉中国丨图
2025年春天,日渐歪斜的千年木塔上,一只白色的六足机器狗灵巧穿行。这只由智能3D视觉系统“武装”的机械生灵,以毫米级精度扫描着木构件的每一处,漆层剥落、榫卯偏移……它即时捕捉着木塔上一切细微的损伤。
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始建于1056 年,常年经历风吹日晒,如今塔身正向东北方歪斜。塔身不少空间狭小,人类难以抵达,小白狗迈开六只腿替人巡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说,为了木塔的防范性维护,这只不知疲倦的“数字守护者”,正用AI的双眼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文物病害这个老难题,也等来了技术的智慧。2024年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入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长江流域气候潮湿,馆藏文物长年累月面临虫霉威胁,1990年代起,这家博物馆就在寻求解决方案。而今让他们入围的方案,是构建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有了卷积神经网络,毫秒之间,文物表面的霉菌或害虫基因序列就被识别和预报。
“当最前沿的科技与最古老的文明碰撞时,激发的将是文明传承的无限可能。”詹长法说,“AI+考古”的时代已经到来,精确识别文物病害只是第一步,如今的AI技术还能智能化地生成修复方案,与物联网技术融合,一种维护文物的“数字防护体系”已经诞生。
人工智能革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但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在考古文博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一直是一个共识,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开玩笑说,“考古文博从来都不是‘老古董’的行当,我们不是在赶时髦。”文博人一直紧跟科学前沿,世界上第一封跨洋电子邮件就是在博物馆里发出的;世界上第一个3D打印实物,也在博物馆诞生。
各地都开始探索“考古+AI”的模式,2024年11月,高大伦所在的山西大学便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共建科技考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他们将重点聚焦和突破冶金考古、遥感考古、实验室考古研究方向,全面提升考古工作中的信息获取能力、感知认知能力和解读阐释能力。2025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也拉开帷幕。
“中国文博界关注AI技术,早在2025年1月下旬DeepSeek横空出世之前。”高大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20年就有数学领域的高校学者组队做AI考古试验,AI考古专题研讨会也在近几年盛行。在参与相关学术讨论会议时,高大伦发现大家发表的论文,几乎涵盖了“考古+AI”的每一个发展方向。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数字化保护首次被纳入法律条文,倡导实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应用。
各地的应用更是早已开展,高大伦曾担任过四川考古研究院院长,长期主持三星堆文化的考古工作。在三星堆遗址的跨坑文物拼接项目中,AI算法便对数千块青铜器残片实施三维建模与几何特征匹配,顺利还原了“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将人工修复周期从数月缩减至数周。这一“跨坑拼接”的成功,对于人类追溯这段至今成谜的古蜀国历史亦有帮助。
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文物‘活起来’了。”詹长法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良渚博物院的AR导览眼镜就可将玉钺、玉璧等文物“映射”至现实空间,人们可以查看刻符黑陶罐的全部纹路细节;故宫博物院也对92万件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将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搭建成三维全景模型,通过“全景故宫”VR项目,人们甚至可以“穿越”至未开放区域。
文化大模型与“悟空”“哪吒”

2025年5月22日,广东深圳,首个国产游戏3A大作《黑神话:悟空》的精美胸像陈列在文博会展馆内,过往观众纷纷打卡留念。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摄
“什么是‘趟栊’?”“醒狮的由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现场,游客对岭南大模型提问,它反应迅速,即便是看图识物,也能快速将答案告知;轻点屏幕,设置好行程天数、游玩偏好、预算范围,几秒钟后,一份精确到每天的文旅规划便已生成。
2025年3月,广东发布了国内首个文化领域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岭南文化大模型。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负责人陈谷川说,这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化的岭南文化数字资产库,以国产DeepSeek大模型为技术基座,整合了《岭南文化辞典》《岭南文脉》等权威典籍及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
广东省目前拥有粤剧、醒狮、广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65项。“菜都有了。”陈谷川对南方周末记者形容,大模型捡起了岭南地区很多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粤剧、舞狮、剪纸、陶艺、刺绣等多维度的知识图谱建立起来,随时成为可编程、可交互、可流通的数字资产,为文化的产业化做好了准备。
“孙悟空的一根金箍棒,劈开了山西禁锢的大门。”文旅战略营销专家熊晓杰开玩笑说,他是深耕文旅行业近20年的从业者,2023年曾和家人走访山西,那里文物古迹众多,大部分却笼罩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寂静中,除去最出名的打卡点,许多古建、寺庙无人问津。
《黑神话:悟空》堪称激活“传统文化IP”的标杆之作,游戏上线后,山西开启“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结合游戏内容,当地发布了AR通关文牒、数字信物,还将27处取景地串联成“现实版游戏地图”。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开启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27处游戏取景文物景点累计接待游客536.92万人,门票收入1.66亿元,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超百亿。
山西古建群迎来前所未有的客流——年轻人戴着游戏文创徽章,在永乐宫壁画前比对游戏场景原型。永乐宫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其精美壁画闻名天下,但随着时间流逝,不少古建细节模糊不清。2025年1月,“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上,数字化还原的永乐宫被展出,七百年前的古建原貌就在眼前,人们戴上VR设备破“壁”穿梭,走近三清殿,和沿路的五脊六兽打招呼。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孙悟空,在熊晓杰眼中,它是中华文化版图中极具生命力的超级IP——吴承恩笔下手握金箍棒的美猴王,也是动画片《西游记》里腾云驾雾的“猴哥”,而今又成了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用粒子特效勾勒的金甲大圣。这个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基因的神话角色,在2024年夏天借由一款现象级游戏,从文学形象跨越为数字文化图腾,而后又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黑神话:悟空》里栩栩如生的古代建筑世界,经由3D扫描和AI补全技术实现,为还原中国文物古迹的样貌,技术人员走遍大江南北,还建立了中国首个古建筑虚拟资产库;土地公公、龙王等角色说的方言,经由AI学习各地方言数据库形成;为了中国文化产品顺利出海,游戏里的AI翻译系统会自动转换文字,调整剧情中隐含的寓意,让外国人也能理解东方哲学。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那个叫嚷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在熊熊烈火中蜕变成长,和敖丙携手共渡难关。上映60天后,影片全球票房突破150亿元人民币,居全球影史第五位。支撑片中震撼的视觉效果的,是GPU与AI技术:前者支撑着高精度角色建模与动态粒子特效,后者优化了动画渲染效率,以现代工业水准表达东方美学意境。
数字化之外 ,文化“新空间”仍在生长

2024年8月,《咏春》在英国伦敦西区演出。视觉中国丨图
圆形舞台配合光影变幻,两大掌门人宛如置身竹林,过招动作若隐若现,这是舞剧《咏春》的场景。咏春拳诞生于岭南,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之一,加之多年来影视作品的演绎,成为中国功夫的文化符号。如今,一部以咏春拳为主题的舞剧诞生,叶问传艺与深圳剧组追梦的故事在剧中平行展开。该剧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一度一票难求。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像舞剧《咏春》这样的现场演出依然受到人们欢迎。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35万场,观众人数1031.59万人次,较去年有所增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24年全国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演出首次突破20万场,相较2023年同比增长13.21%,占演出总场次的45%。
“小戏剧集群诞生,演艺时代到来了。”熊晓杰观察到,技术奔涌向前,人们却越来越需要文化空间。近些年来,新兴演艺空间诞生,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演艺不再局限于舞台表演,而是成为连接文化、空间与人群的纽带。
他举例说起上海亚洲大厦,这里曾是平平无奇的写字楼,而今和周边的商业综合体一起汇聚成五十多家小剧场,形成一种“垂直百老汇”的独特景观——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爵士酒吧上演,沉浸式戏剧《新龙门客栈》让观众与演员共处武侠空间。
广州花都区塱头村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村头的荷塘边诞生了一个春阳台艺文中心,它耗时两年打造,人们来古村落游览,也在艺文中心看展、看剧和看书。苏州艺术中心也汇聚起十几家大小戏剧的表演,提出打造“百剧之城”作为城市名片。
“文化和旅游部说的‘新空间’,就是把生活场景变成文化磁场。”熊晓杰记得,苏州有一些传统茶馆,白天飘着碧螺春香,夜晚则变成评弹等演艺现场。白天的公共空间在晚上成为演出场所,这意味着人们的文化空间变得越来越多元。
位于河南郑州的中牟县,一座占地622亩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出了圈,建业集团副总裁、建业文旅总经理姚培说,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戏剧属于一线城市的青年群体,在一个县城的一片荒地中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是一次具有实验性质的创新和冒险。在开城初期,甚至经常有人问,“这里是不是唱豫剧的?”而后续的出圈,证明了这场实验的成功,戏剧幻城以黄土底色,以棋盘式格局,建成56个不重样的格子空间,这里面藏着21个剧场。人们置身其中,走进戏剧,融入其中,不仅走进河南的历史,也思考当下和未来。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座全景式沉浸戏剧聚落群吸引日均12万人次前来游玩体验,省外游客占比超80%。
文化从抽象符号转变成具体的情感体验,实践成功的不仅在郑州。在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一天有七八百场的演出,游人们几乎一步一景、一景一演出,所有人成了场景中的一部分。在杭州宋城的千古情剧场,全息投影技术映照着良渚玉器纹路。
“这就是演艺的魔力,它把文化从展柜里请出来,变成可触摸的故事,观众从被动观赏转为主动参与,沉浸式地感受文化的魅力。”熊晓杰打比方说,这就好比文化开口说话了,它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故事为舟,以情感为帆,载着人们驶向文明的深处。
2025年5月26日,为期五天的文博会闭幕,总参与人次多达220万。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上,仿人机器人“夏澜”面前总是围着观众,“夏澜”跟人交谈时表情生动,不少观众好奇地上去触摸。一上午过去,现场工作人员笑道:“脸都被摸肿了。”该展馆当天最热烈的反响来自一场机器人集体舞,观众们喝彩不断,仿佛在看一场人类的演出。
南方周末记者 汪畅
责编 刘悠翔
相关问答
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的805km处发生碰撞,这是历史上首...
[最佳回答]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卫星的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有F=F向F=GMmr2F向=mv2r=m(2πT)2r=ma因而GMmr2=mv...
急求历史上学科之间碰撞出火花诞生新的理论或得到成就的例子?
如网络语言学就是网络技术和语言科学有机融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由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首先提出,并受到学界关注和肯定。量子信息处理综合了量子物...
...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5km处发生碰撞.这是历史上首次...
[最佳回答]B、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卫星的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有F=F向F=GMmr2F向=mv2r=mω2r=m...
历史与现代碰撞的句子?
古老的城墙,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古代的文物,在现代的博物馆中得以展示,历史与现实交织成美丽的图景。传统的习俗与现代的生活方式...
求几本穿越到古代战争时候,主人公使用现代武器和科技的小...
这部小说以精彩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情节发展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如果您对穿越到古代并使用现代武器和科技进行战争的故事感兴趣,那么这部作品无疑是一个值得...
历史上小行星常常撞击月球,为什么就没有使月球轨道发生偏移?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月球轨道,是小行星撞击月球后的结果。换句话说,是小行星撞击后得到的新平衡点。理论上来说,不管陨石大小,...
当历史遇见游戏,两者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信条:大革命》讲述了1789年7月14日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导致了统治了...刺客信条系列,虽然是是架空世界,但是观完美还原了,欧洲各国的一些特殊时期例如:《刺客...
《明星家族的2天1夜》好看吗?有哪些明星嘉宾?-红网问答
这个节目是有李菲儿、周韦彤、卜学亮、杜海涛、安在贤、白举纲、马松七位驻场嘉宾和一位X嘉宾组成的明星团,在为期2天1夜的旅行中展现系列热辣搞笑...
...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5km处发生碰撞.这是历史上首次...
[最佳回答]A、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周期表达式:GMmr2=mr4π2T2,解得:T=4π2r3GM,由于甲的半径小,故甲的周期比乙的短,故A正确;B、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由:G...
我头部受到剧烈碰撞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些复杂的画面_千问健康
我头部受到剧烈碰撞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些复杂的画面。而这些画面恰恰是未来所要发生的事!读书的时候比较调皮,爬墙逃学去网吧。一次从墙上摔下来头被剧烈的碰撞...